实用的健康养生网站,助你健康生活每一天
时间:2021-10-01 17:10:54
人气:
编辑:网友整理
一个 9 岁的成都男孩 Haohao 遇到了他的年龄和性别不应该有的尴尬。他的乳房开始发育。医生诊断,孩子吃了太多含有激素的保健品。像昊昊这样服用保健品造成身体伤害的案例并不少见。
《新华视点》记者调查发现,爱子心切的家长将各种添加、补钙、益智的儿童保健品放入孩子口中。与老年人经常购买保健品不同,孩子们的保健品大多是家长选择的。
服用保健品会造成身体伤害。有些孩子同时吃几种保健品
“一开始是因为孩子不愿意去上游泳课,我没说原因。直到有一次孩子出去吃饭的时候给他泼汤,但是他不让我脱他的衬衫,才发现孩子的乳房越来越大。好豪的妈妈李女士告诉记者,儿科医生诊断是因为吃了大量补锌导致荷尔蒙失调,加速成长。
与昊昊类似,6岁的天津孩子林琳也因尿急尿频住院。医生诊断为高钙尿症引起的尿路感染。琳琳的父母说,他们的孩子每天都吃从国外买来的补钙剂。经医生评估,林琳被认为是由于钙摄入过多导致的高钙尿症。长期高钙会影响铁、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,引起免疫力低下、贫血、厌食等症状。
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医生朱华表示,儿童因滥用保健品就医的情况并不少见。咨询发现,不少家长担心孩子营养不良,或认为需要改善。免疫力是给孩子的。有的孩子长期服用某类保健品,有的甚至同时服用多种保健品。
记者调查发现,市面上的儿童保健品名称繁多,如补充微量元素、保护肠胃健康、强脑健脑、增强免疫力的……记者在药店看到,产妇而在很多地方的儿童专卖店等,深海鱼油、DHA、蛋白粉等儿童保健品都摆在显眼位置,价格从十几元到几百元不等。一位销售人员表示,牛初乳、蛋白粉等产品深受家长们的喜爱。补充葡萄糖酸钙、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等微量元素的产品很受欢迎。味道酸甜可口,小朋友很喜欢。 .
“只要对孩子有好处,我们都愿意尝试。”成都家长宋先生说,他给孩子买的各种保健品都是一些育儿圈和朋友推荐的,包括深海鱼油和益生菌。半年吃不完菌、蛋白粉等,继续买新的。
很多产品声称可以治疗和预防疾病,涉嫌虚假宣传
《广告法》明确规定,保健品的广告中不得有表达功效、安全性的主张或保证;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或治疗功能;它不能声称或暗示所宣传的产品是保护健康所必需的。然而,记者调查发现,不少儿童保健品涉嫌违法,因为它们暗示父母的产品是健康需要的,或者具有预防和治疗功能。
“用于治疗缺锌引起的营养不良和儿童生长迟缓”、“用于防治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引起的各种疾病”、“用于治疗缺钙引起的疾病”……声称具有治疗或预防作用的儿童保健品比比皆是。有家长告诉记者,他们总是担心孩子的健康,看到这样的广告就想试一试。
一些实体店的销售人员甚至夸大了保健品的功效。 “提高免疫力”是一门普世艺术。吃不好就需要补锌,不睡觉就需要补钙,个子不高就需要补钙。维生素和蛋白粉必不可少……有家长告诉记者,孩子近视了。 ,我曾经买过一款美国的儿童叶黄素眼部护理产品。销售人员表示,“可以有效抵抗孩子视力下降,提高眼睛免疫力。”一点效果都没有。”
成都一位家长告诉记者,孩子们总是很活跃,教室里总是很安静。一家母婴店的营业员推荐了一款补充了铁、锌、硒等微量元素的儿童保健口服液,说“可以改善孩子多动的性格”。“1000多块钱买了3大瓶。孩子服用一个月后,一点改善都没有。后来去医院诊断,发现孩子是多动症,需要立即接受正规治疗。”
也有一些根本不适合儿童使用的保健品。他们也被宣传为对儿童有益。例如,红景天是一种不适合青少年的产品。此前,在国家药监局发布的一个案例中,有卖家称“坚持服用一段时间后,上课困倦的现象有了很大改善,学习效率大大提高。也有所改善,可以全天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和精神面貌”,欺骗和误导消费者。
市场监管需加强,家长应理性消费
统计显示,2017年国内儿童保健品市场规模达到425.70亿元,其中婴幼儿保健品规模约178.90亿元儿童保健科,占42.02 %。
今年1月儿童保健科,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《假冒伪劣产品重点领域治理工作方案(2019-2021)》),提出开展食品监管专项行动,重点围绕“一老一小”,加大保健食品、婴幼儿配方食品抽检力度。
有基层执法人员表示,在实际工作中,难以彻底取缔虚假宣传等“一般违法”问题。公开投放的广告容易监管,但对吹嘘保健品药效的销售人员却很难监管。
受访专家表示,监管只能解决部分问题。为避免儿童保健品被滥用,家长需要提高科学素养。天津市儿童医院营养师杨俊红表示,饮食合理、发育正常的孩子一般不需要额外补充。过量摄入维生素、微量元素等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。一些保健品也含有激素。过度使用会对儿童的成长造成损害。 “如果真的有必要,最好去医院做相关检查和营养评估,然后有针对性地调整饮食,科学用药,补充营养。”杨俊宏说道。 (新华社《新华视点》记者翟永观、董晓红)
报告/反馈